2009-01-27

新觀念:何謂資訊不對稱?

”橘子蘋果經濟學”書中有提到資訊不對稱的概念,提到”資訊”的強大的力量………

.

.

(轉載)

何謂資訊不對稱(asymmetric infomation) ?

.

http://wiki.planetoid.info/index.php/Information_Asymmetry

.

資訊不對稱的現象在現實生活中比比皆是,

例如:

.

舊車市場中,買主對舊汽車的性能好壞並不清楚,

但賣主本身則是相當清楚


.

公司老闆對售貨員是否努力工作促銷公司產品並不頂清楚,

但售貨員自己可是心知肚明


.

立法院對行政院各機關單位預算編列是否浮濫,

可說祇能捕風捉影,但各機關本身應是清楚的很。


.

資訊不對稱下的誘因理論大致內容是指,

資訊較少的一方如何設計一套誘因制度克服資訊較少的劣勢,

誘使資訊較多的一方透露出其所擁有的資訊,

或誘使資訊較多的一方行為符合資訊較少一方的要求。


.

米里斯及維克律兩位教授

對資訊不對稱下的誘因理論的早期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。

.

.

簡介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

.

米里斯在70年代初期,當資訊不對稱的誘因理論剛起步時,

對如何建構模型處理相關問題,起了匡正引導的作用。

不過,米氏這方面的文章雖常被引用,但許多並未正式發表。

米氏最著名同時也開展出一門學問的是,

1971年發表有關如何設計所得稅制的文章。

過去有關所得稅制的分析,

都是假設政府當局握有與民眾相同的資訊下進行討論,

米氏則是在政府當局握有較少的資訊下進行討論。

最好的所得稅應是把每個人納稅的多寡和其賺錢能力高低

間作一直接關聯,但由於個人賺錢能力高低此一資訊政府

並不清楚,曉得的祇是申報所得額而已,

而賺取所得額和賺錢能力間未必有一對一的關係,

因此,如何根據每個人申報的所得額,

課徵一兼顧效率和公平的稅制正是米氏文章討論的重心。

這一篇文章不僅是當代所得稅制設計文獻的開山鼻祖,

也是資訊不對稱下的誘因理論發展的重要里程碑。

.

民主社會的政府施政必須根據民意,

但民意如流水是民間的訊息,政府如何知曉呢?

經濟學對這個問題,

直到70年代初期由Edward Clark和Theodore Grove

兩位學者提出所謂「Clark-Grove機制」才獲得較滿意的解答。

.

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另一位得主維克律教授1961年

發表燴炙人口的文章,替Clark.Grove機制的設計提供了伏筆。

.

維氏文章談的是投標問題。

在該文中維氏提出著名的「維克律投標法」,

其規則和傳統投標法相同,

唯一不同點是贏標者付出的價格,

不再是他所投出的標,而是第二高標,

故又稱「次高價投標法」。

維氏證明,採用此一投標法有一驚奇的結果,

即在秘密投標下,不管別人如何出標,

每個投標者都會依照自己對標的物的評價據實出標。

「維克律投標法」解決了投標中資訊不對稱的問題,

因為每個投標者的出標都是他本人對標的物的真實

評價
贏標者付出的價格,不是他所出的標,

而是另一人(第二高標者)所出的標,

這是「維克律投標法」


產生驚奇結果的關鍵,

而此一關鍵的精髓則為Clark-Grove機制所吸收,

應用於政府和民眾的資訊不對稱上。

維克律教授對於投標的研究,

其重要性不只侷限於投標方面,

在於資訊不對稱下的誘因制度設計

.

資訊不對稱的誘因理論目前可說是經濟學中的顯學,

文章汗牛充棟。瑞典皇家學院的頒獎,

應是對米里斯及維克律兩位教授

在此一學術領域的

原創性(originality)和拓荒性(pioneer)的肯定。

.

維克律教授在獲悉得獎三天後逝世,

戲劇性的為其人生畫下句點。

感 謝郭 先生及楊先生的投稿,

也希望不同學術領域的同仁也能為文介紹其他的獲獎者。~編按

.

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郭平欣、研究員楊建成

《中央研究院週報》596 期 1996.12

http://www.sinica.edu.tw/as/weekly/85/596/cc3.txt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